四海人民公摄 - 海外华人摄影爱好者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82|回复: 21

[纪实] 北京协和医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7 10: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协和医院曾经是我学习工作过的地方,不论国内医德现在如何堕落,百姓对医疗如何怨言满腹,今日的协和是否仍然保持着老协和的色彩,在那里的工作生活还是很令我难忘的。70年代末离开协和医院,有时也回去看看,见到同事同学还是那样的亲切。出国一别20多年,每次回去总是来去匆匆,从未再去看看协和医院,也从未再看到多年前的老师和同事。这次回去还真见到两个同事,一别20多年,见面似乎都不感觉对方变化特别大,一见如故的亲切,瞎侃了半天。呵呵。

2013年二月底回北京,去王府井逛街时顺便走马观花绕着协和医院走了一小圈。如今的协和变化之大是我没有想象到的。原来的住院部只有十几个楼,门诊部也只有一个大楼,那时的东单三条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协和医科大学,就这么几个楼群。这次回去没有去东单三条,不知道那里的变化如何,只协和医院这部分就扩建了很多,形成很可观的建筑群。

1. 协和医院住院部。76年新门诊楼建成后我们称这部分为老楼。大门面向王府井大街,从这个门出去步行大约5分钟就来到百货大楼东风市场逛商店了。那时不兴“扫磨”,逛商店也只逛不买,碰上张秉贵卖糖会站在那里看上两代烟的功夫。

“老楼”也就是老协和医院,由美国洛克非洛基金会创建。建筑相当坚固精细。76年地震后“老楼”除了有些室内墙面有线型裂缝之外,其余安然无恙。当时的院领导担心会有建筑安全隐患,动员工作人员拆墙重建,我们用大锤子猛砸,后来看到墙里面都是钢筋加固,于是停止拆墙,将砸过的墙面修复原样。后来想想那段事,真的有着一种复杂的心情。
YY2b.jpg

2. 医院正门。台阶上有个圆形平台。新门诊楼建成之前,每天会有人半夜开始在这里排队,准备开门后为自己或亲友挂号。早晨七点开门时,这个平台上总会看到挤得满满的等待挂号的人们。

照片右侧是第二门诊,我们简称“二门诊”,是高干外宾门诊部。左侧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主要是图书馆所在地。正门上面的两层楼是妇产科病房,一楼横七竖八的走廊里多数是各个门诊科室。

照片右边,和二门诊相邻的临街建筑表面已年久失修的样子,有些破旧不堪。看到这里感觉很悲催,没拍照,后悔当时应该拍一张?
YY3a.jpg

3. 这里“老楼”正门外,记忆中是中央美术学院所在地,现在建成了“协和学术会堂”,美院已无踪影。
YY5a.jpg

4. 这里应该是“老楼”的后门。一些老建筑都不在了,变成“住院处”,估计一进门应该是办公室了。门前倒是出现一片空地,显得干净利落。这MM的小拉车看样子是绊住了。
YY9.jpg

5. 这里是一条街道位于“老楼”和后建的新门诊部大楼之间, 直通王府井和米市大街。大红横幅很醒目,希望这几个字仍然具有其真正的含义。
YY6a.jpg

6. 这是76年建成的门诊大楼,和“老楼” 背对背,面向米市大街。当时还是挺可观的新建筑,现在和旁边更新的门诊部大楼相比它已显得逊色很多。外观上看还是经过整容修复的样子。
YY11c.jpg

7. 路边添了这个俺从未见过的书摊。 书摊后面是新建的门诊部,比原来的门诊部显得宏伟很多。
YY10a.jpg

8. 中国医学科学院国际微血管医学研究中心,对我来说是个新建筑。它的位置在东单三条和门诊部之间,规模很可观。
YY7.jpg

时间有限,否则会到东单三条去看看,变化肯定也很大。下次吧,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下次呢。

发表于 2015-1-7 15: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也是有一年逛王府井,发现原来横横竖竖的街道都整成一大片了,反而显得小了。
那些基督教的机构还在吗?寸土寸金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7 18: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前就在那儿,可谓老资格一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8 06: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资格,国内医院是越修越大,看病却越来越难,连挂号都得请人排队。
杀金胖子那个电影,我对家属说,那些个医院,和饭店的场景都是在台湾所拍,国内可牛大了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7: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城 发表于 2015-1-7 02:42
俺也是有一年逛王府井,发现原来横横竖竖的街道都整成一大片了,反而显得小了。
那些基督教的机构还在吗? ...

不觉得那周围有什么基督教的机构啊,印象中缸瓦市那有个教堂,不知是什么教的。上次回去没注意到医院附近有教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7: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jimbo 发表于 2015-1-7 05:13
70年代前就在那儿,可谓老资格一位。

那时医院里的故事仿佛仍在眼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7: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剧团 发表于 2015-1-7 17:56
老资格,国内医院是越修越大,看病却越来越难,连挂号都得请人排队。
杀金胖子那个电影,我对家属说,那些 ...

不过在国外很多国人都说在国内看病方便呢。金胖子的电影还真不知道,狗一下看看咋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9 00:29: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大家拿是协和的,俺对那里也不陌生。俺小时候常在那里看病。有个同学的妈在那里当医生,复习考试的时候就跟同学住在协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9 03: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09: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moonbay 发表于 2015-1-8 11:29
哈,大家拿是协和的,俺对那里也不陌生。俺小时候常在那里看病。有个同学的妈在那里当医生,复习考试的时候 ...

在那干过几年。你同学的妈,说不定能认识或知道名字。
你复习考试是在哪一年,住那个楼?看看咱们擦肩而过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09: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rpan 发表于 2015-1-8 14:16
图文并茂

谢rpan! 去王府井时拐个弯过去转转,跟你去浙大溜达一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9 10:23: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拿 发表于 2015-1-9 09:47
在那干过几年。你同学的妈,说不定能认识或知道名字。
你复习考试是在哪一年,住那个楼?看看咱们擦肩而 ...

记不清住哪里了。医生叫沈亚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moonbay 发表于 2015-1-8 21:23
记不清住哪里了。医生叫沈亚瑾。

这个名字还真记得。如果没记错的话,她是内科医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9 20:27: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她是心肾专家,70岁时还在看病。人民大会堂开会,她有时会去当保健医生。
还有贝濂,贝时璋的女儿。你的,认识?
沈大夫的儿子是应届毕业生,俺读78级时的同学。他的功课老在及格线上晃动,我功课好,他妈让我去帮助她儿子,就一起住了两晚。第一天,我带了两个馒头准备第二天早点,结果,晚上耗子来了,我们一起抓,把耗子堵到墙角,用木板想挤死它。但只是把尾巴皮挤掉,这晚上,老鼠尾巴一痛就乱窜,搅得我们都没有睡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0 06: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moonbay 发表于 2015-1-9 07:27
她是心肾专家,70岁时还在看病。人民大会堂开会,她有时会去当保健医生。
还有贝濂,贝时璋的女儿。你的, ...

是内科的。内科分很多组,心肾,血液,消化,内分泌,呼吸等等,估计现在也许有更多的专科小组了。似乎还能记起沈大夫那时的模样,很精干的那种。

贝濂也只能说记得,好像比沈大夫年岁大一些,你认识贝濂?应该也是内科的。那地方XX的儿子,XX的女儿,XX, XXX 挺多。沈大夫和贝濂这些大夫当时都已是院里的骨干力量了,可惜那时青黄不接的年头,后继没啥人,职称晋升也是死水一潭, 他们这批人即便很骨干也没有职称晋升的机会,工资也不高。后来这些人都肯定是晋升了, 但他们年轻有为的大好时光都被晃悠光了。当保健医, 要是给代表们干相对容易些, 给头头脑脑的干是个很不容易做的工作, 跟走钢丝差不多.

耗子好像没见过,蟑螂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四海人民公摄 - 海外华人摄影爱好者网站

GMT+8, 2024-6-3 23: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