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人民公摄 - 海外华人摄影爱好者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02|回复: 7

[摄影理论] 什么是超现实主义摄影(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8 14: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说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在理论上,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发起者是两位作家,布列顿和阿波利奈尔。超现实一词是诗人阿波利奈尔首用的,原是哲学上的术语,最初称为“超自然主义”,后来才用于绘画上。1924年,布列顿发表了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1928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超现实主义与绘画》其思想的基础是在求取人间想像力的解放。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是:“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 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布列顿又说:“我相信,在表面上被认为矛盾的两个状态,将来是有办法解决的,那便是梦与现实的统一。那可以说是绝对现实的一种,也可以说是超现实的一种。”从这宣言中可以明了超现实主义是追求梦与现实的统一,并且是以人类为对象作为表现的范围。布列顿在文章中要求人们注意那些可能与文学超现实主义有联系的艺术家,其中有马蒂斯、德兰、勃拉克和毕加索。实际上这些画家并不符合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所下的定义:纯粹的心理自动。但他所推祟的另一位画家基里柯则可能是最早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基里柯从1911年到1915年一直住在巴黎,他的画很受阿波利奈尔的赞赏,阿波利奈尔在1918年写的剧本《蒂里西亚的乳房》冠以“超现实主义戏剧”的副标题,最早使用了“超现实主义”这个术语,他对基里柯的看重显然是注意到了基里柯画中那种超验的精神与内心世界的表现。

给予超现实派最大的启示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精神病心理学教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下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从整体上说,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艺术运动,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还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超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思想领袖布列顿有过学医的经历,他在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后,立即领会到精神分析与达达派的无意识表白之间的关联。精神分析注重对梦想、幻想和幻觉的分析,并把白日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加以诱导。依此而从事于下意识的梦幻的世界的研究,与自然主义相对立,不受理性支配而凭本能与想象,描绘超现实的题材,表现比现实世界更真实的,比现实世界的再现更具重大意义的,想像领域中的梦幻世界。

此派的画家们可举出阿尔普、米罗、艾伦斯待、达利、马松、基里柯、克尔诺、坦基、马格里特 、夏卡尔 等。他们以布列顿的“自动的活动、无意识的自动作用(Automatisme)和梦幻世界的采求”展开创作,部分也受哲学家柏格森(H Bergson)的影响,在思想上企求打破心物二元的宇宙观,建立一元化的形而上学,因此他们任意表现梦与想象,很多奇异的变形与线条令人无法了解。他们的创作活动自由自在的安排在一种时空交错的世界中,毫不受空间与时间的束缚。

但是,如果用布列顿的这种视觉形象来解释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话,还只说明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一种主要风格,即以达利、马格利特、德尔沃为代表的风格。这种风格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它的来源是卢梭、夏加尔、思索尔、基里柯及19世纪的浪漫主义艺术。它企图运用弗洛伊德所下的定义,创造一种不受意识和理性控制的形象。但是其作画的过程实际上与写实画法没什么区别的理性过程,因此这种风格又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和古典的超现实主义。另一支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则是以米罗、马宋等人为代表,他们追求作画过程的无意识性,以致在画面上出现纯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终结果总是充满幻觉的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象画面。因此,它又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或绝对的超现实主义,这一倾向与达达主义者和某些未来主义者所从事的偶然机遇和无意识行为的试验有关联。

自布列顿于1924年发展宣言后,1925年6月在巴黎举办了首次超现实主义画展,参加者包括毕加索、阿尔普和克利等人,他们显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只有恩斯特在他的达达主义的拼贴中首次尝试了具有超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1926年超现实主义者组织了超现实主义画廊,1936年和1947年他们先后在伦敦和巴黎举办了重要的展览。曾一度风行欧洲的超现实主义热潮虽于30年代之后渐趋式微,但这一运动并末消失,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仍然具有一定影响。因为二次大战前很多此派画家从巴黎到美国,所以超现实派绘画从欧洲影响到新大陆。此外,其影响力扩及戏剧、舞台装饰、摄影、电影、建筑、雕刻等艺术领域。
怎样才算得上超现实主义的艺术,非要像达利那样热衷于扭曲的时钟么?现实中的摄影也可以制造超现实效果,很简单,放上几个人做几个莫名其妙的动作,然后再放一些有的没的,OK啦!Rodney Smith这位艺术家更是用上了黑白片的沧桑效果,时空立刻错乱,眼前的现实马上就被超越了。来看看这位艺术家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吧:
NEI069403109.jpeg

TEN110104210.jpeg

HSI080412507.jpeg

PEE049805005.jpeg

CAN099702905.jpeg

转自:http://www.zhixing123.cn/qita/8332.html
发表于 2011-4-28 15: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16: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现实=超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17: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超现实应该是一种心理体验。
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除了开拓了对人自身的认识。更对文学艺术中超现实主义思潮找到了“生理依据”,其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超现实另辟了一条道路。之前的超现实更在于一种主观的内心表述。而潜意识却是一种被压抑的人本能,对这种本能的认识对现代思潮影响至关重要,于是对潜意识的各种(文学艺术上)的追踪成就了很多文学艺术作品。
在我看来摄影的超现实表现存在两种方法:
其一:即为大头使用的这些照片,这些作品意在为人们搭建一个超现实氛围。
其二,即为布勒松开创的“决定性瞬间”那类摄影方法。我对“决定性瞬间”有自己的认识,曾为此写文,发表于《中国摄影报》上其标题《“决定性瞬间”在于“梦境意义的瞬间”》现摘录几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17: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决定性瞬间”理论是对摄影这种由物理、化学方法演变出的社会图景一种艺术思想上的深度理解——通过物理到化学(数码只有物理)的现象达到辨识某种本质的东西。而这种辨识方法对应的是一种文艺思潮,代表了一个在摄影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流派;丰富了摄影在思想上(非技术上的)的表现方法——超现实主义。

理解“决定性瞬间”离不开超现实主义,而超现实主义深受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很多人也明白“决定性瞬间”代表了摄影在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上的探求。甚至也知道超现实主义与精神分析学说的关系。而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具体内容更多的人表现为不甚了解,所以在观看以“决定性瞬间”为依托的摄影作品时,对其画面内容的意义指向往往南辕北辙、马鹿不分。

弗洛伊德对人潜意识的发现及研究,确立了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说对人内心世界的探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学说为我们能探寻遁迹于内心深处的世界开通了一条道路。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的梦境都是潜意识中“本我”的作用。我们都有做梦的经历,精神分析学说解释:人的“本我”在梦里需要用伪装才能实现“愿望的达成”。如果做一个比喻,把潜意识其中的一个欲望比作A,我们要对人物B做一件C事。因为,人的意识中与“本我”并列存在着伦理下或社会下的“自我”与“超我”的制约;潜意识不能在梦里很直接的将“本我”的ABC陈述为梦境的内容;那么,“狡猾”的“本我”就将ABC伪装成XYZ,让你的梦境经历与“本我”的欲望看似大相径庭,使我们对梦的内容几乎不知所云。其中XYZ都是你身上曾经发生几乎被忘却的经历,而XYZ对ABC不管在形式上、还是性质上,都存在着某种秘而不宣的替代条件(关系)。所以,梦里我们的经历往往充满了巧合、不可思议、缺乏记忆经验等非理性的情景。

拍摄者对梦境与现实的理解、想象、预设等一系列判断,再通过对现实情景的撷取、定格,将其转化为梦境的场景。就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这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理解“决定性瞬间”的定义需要知识与经验,其次需要想象力、。

所谓布勒松对摄影画面讲究严谨、完美、封闭等构图原则,这个原则并非什么黄金分割线、比例、对称、色调搭配等等常规美术意义上对构图元素的要求。“决定性瞬间”并不十分在乎画面形式上传统的美术法则,它在乎的是收入画面内的一切元素在形式上是不是契合了人梦境中的内容场景——是不是达到隐喻人的内心世界。因为人的梦是“本我”欲望的作用,不是美学的作用。这就不难理解“决定性瞬间”的严谨、完美、封闭等构图规律。所谓严谨是因为对营造超现实主义风格不可偏离的要求,否则那就是其他主义的画面;同样,其中的完美是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恰如其分;封闭旨在画面传递给观看者能引发对其戏曲化或故事性想象力的因果信息。总之,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意在用现实元素搭建一个完全可以论证的内心世界——一个完全可以将隐秘的欲望置换的实实在在的因果画面。

不同于绘画中超现实主义题材的方法与技巧,或者摄影里利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后期制作出来的所谓超现实主义。正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相对来讲,达利可以轻而易举画下一只挂在树枝上变了形的钟表,再为臆想(意象)的梦境添加适当的内容。当然,现在利用数码后期让人长出翅膀更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

而摄影家必须找寻、推断、预见与梦境吻合的现实场景。正如布勒松所言“我相信,通过生活,我们在发现自己的同时,又发现了周围世界——这个世界即塑造我们,也受我们影响,这两个世界(外在于内在)之间,必须建立起平衡关系。这个不断相互起着作用的过程,结果便产生了合二为一的世界。我们必须传达的,正是这种境界。”对布勒松的作品而言,这些自我说明的文字恰如其分。

认真观察会发现:现实中很多巧合的场景,与现实的事件缺乏同一性的关系,而现实中非逻辑性或缺乏记忆经验的瞬间形式,往往对我们稀奇古怪的梦境却有着平衡的呼应关系。

以布勒松那幅最著名的《拉扎尔车站后景》为例,直到今天,很多人依然认为,这是在相机手动年代,布勒松以摄影方式对人的动态最完美的记录。因为画面定格了一个人腾空跳跃积水的瞬间,故“决定性瞬间”理论属于纯粹摄影技术性范畴的认识,得以谬种流传。

前面讲过,“决定性瞬间”意在通过现实搭建一个经得起论证的内心世界。我们不妨先对自己所有能记起的梦进行回忆,展开所有梦境的形式,归纳其特点,再比照《拉扎尔车站后景》的画面。看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似性。画面细节是陈述意义的语言。观看“决定性瞬间”那些画面,需要仔细“倾听”每一个细节。从《拉扎尔车站后景》我们能感到画面上所有细节都在营造一个不真实的氛围。而与前景那个跳跃积水的人形成对应的、也是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那个远景广告上也在跳跃的人——巧合的现实与缺乏记忆经验的事实,正是所谓“决定性瞬间”的超现实意义所在。这样的画面内容对现实阐述意义是乏味、徒劳的。而内心的倾向却体会出非理性的逻辑——我们不是常常因“本我”的欲望在梦中经历类似不可思议的场景吗?

布勒松并不只单纯为拍摄出类似梦境的画面,去抓取一个个“决定性瞬间”。就像超现实主义所代表的是人性的必然、社会的必然、发展的必然、文化的必然一样,“决定性瞬间”将一种人性内在的东西不仅图示化、社会化,也把摄影带入了一种境界;也使摄影的艺术地位更加不容怀疑。

尽管有批评家指出,布勒松的摄影画面,对现实场景下的社会问题的忽略;更有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里讲道:“对于现实的超现实主义驾驭或戏曲化表现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需要指出,戏曲化的场景并不是超现实主义判定的唯一标准,摄影的超现实主义具有形式与内容的两重性。就布勒松所有具备超现实主义的作品看,指出其缺乏现实意义,我看并不尽然。首先,如果摄影的超现实主义是多余的,那其他文化、文艺类别的超现实主义的存在的必然性,不就是一个悖论吗?再者,器材再先进也无法弥补与人眼的差距,影像的非绝对真实性是摄影与生俱来的基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17: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的博客地址:
http://guoguanglin.blshe.com/post/4395/592516
“决定性瞬间”在于“梦境意义的瞬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18: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决定性瞬间”理论是对摄影这种由物理、化学方法演变出的社会图景一种艺术思想上的深度理解——通过物理到 ...
无戒徵观 发表于 2011-4-28 17:24



触及郭老师的本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18: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澳洲大头


    不敢。
我只是瞎说了超现实摄影的一个方面。在摄影上超现实表现还有其他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四海人民公摄 - 海外华人摄影爱好者网站

GMT+8, 2024-4-28 23: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