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人民公摄 - 海外华人摄影爱好者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17|回复: 29

转发几篇旧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7 08: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头叫我谈我的看法。
不能在这儿仔细谈,谈多了,这坛子可能有不能入国的危险。
这当然本身就说明一个问题,而且是中国最大的问题。

我从来没说过中国如今没问题,什么都好。
只是主张从发展的趋势看问题。
我认为趋势是好的、正确的,不是坏的、错误的。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是硬道理”,是两句至当不移的道理。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但凡提倡均平富,结果必然是皆穷,而不可能是皆富。

平富悬殊,是问题,是大问题。但劫富济贫,只会造成更大的问题。
贫富悬殊不能一概而论。
情况之一: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情况之二:贫与富皆往更富的方向走,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速度不同,基础不同。
当然还有更多的可能。但这二者最普遍。
中国目前是什么情形?基本上是第二种。绝对不是第一种。

问题多参加过扶贫的计划,想必是专家,各位应当请她谈谈专家的看法。

转几篇旧文,希望可以明确我的观点。
第一篇居然在农业部的某网站转载,只把标题改为“贫困户与老党员”,内容一字不曾删节改动。
老实说,令我大吃一惊。显然是能够接受不同意见的反映。
柞里子:扶贫与入党


据报道,中国中央财政部将于春节前下拨90多亿元人民币,为7,400多万城乡贫困人口发放生活补贴。农村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每人100元,城市低保对象每人150元,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建国前入党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每人180元。

扶贫是善事,倘若出自个人的慷慨解囊,绝对值得褒奖。既然不是出自个人而是出自政府,是否依然值得褒奖?这就不是不可争议的了。何以言之?善事并不等同善政,而政府的职责却恰好是在于施政。
何为善政?一言以蔽之,令举国上下无贫可扶方才是善政。有贫须扶之时,扶固然善于不扶,毕竟只是权宜之计而非上上之策。既然有贫须扶,作为政府,应当反省、应当深思、应当为彻底消除贫困而不遗馀力。倘若满足于扶贫,或者甚至以扶贫为功,顾盼自喜,沾沾自得,则未见其是。
就扶贫而言,无论资金来源于何处,皆应当以贫困的程度为唯一的扶助标准。但凡附加其他条件,则不能不令人对扶贫的动机产生疑问。在扶贫之时给予城市贫民以高于农村贫民的扶助,可。因为城市物价高于农村。在扶贫之时区别党与非党,予入党者优于不入党者的待遇,则非政府所宜为。因为政府的职责,是为全国人民服务,而不是为某个别党派服务。
倘若以为党员应当格外犒劳,则应当由党中央从党费收入拨款,以政治名目颁发。在扶贫之时考虑政治因素,实为混淆扶贫与犒劳、混淆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党的政治收入、混淆政府的职权与党的功能之陋习,亦未见其是。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08: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柞里子:瓮安事件的真相

            引发6·28瓮安事件的导火线,真相究竟如何?也许如官方所说:很简单,只是一起事故,不是一个案件。也许并不那么简单,因而无从知晓。不过,瓮安事件本身的真相已经大白,不待其导火线真相的水落石出而后明。
            瓮安事件本身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也很简单,只有四个字:“信任危机”。如果百人民信任当局,即使导火线为“案件”而不是“事故”,必定可以依循法律途径,或者至少是依循行政途径寻求解决,绝不至于酿成数万人上街、到司法单位进行打砸抢的暴力事件。
            官方的解释是:群众受惑于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甚至有黑社会卷入。民间有人认为:不过是刁民聚众闹事。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可能有,黑社会的卷入也可能是事实,刁民也可能存在。不过,别有用心者也好,黑社会也好,刁民也好,绝不可能多达数万之众,绝大多数参与者必然是普通良民百姓无疑。普通良民百姓为什么会受惑于别有用心者、刁民、黑社会,而不相信当局?唯一的合理解释是:对当局缺乏信任。
            子曰:“民无信不立。”
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即使有核威慑足以却敌于千里之外,即使有正确的经济政策足以令人民丰衣足食,绝非致“和平崛起”之道,更遑论致“太平盛世”!
怎样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最佳途径当是还政于民,令人民自行选择。倘若不能为,不得已而求其次,须能开诚布公,予人民以观察、评论、监督的权力。倘若又不能为,不得已而再求其次,将如之何?嘿嘿!柞里子实未见其次。姑置之,以待高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08: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柞里子:私有制是自然之路

财产私有,包括土地私有,早在数千年以前就自然已经完成。
所谓自然完成,意思是:不是按照某某高人的意识形态主张实现的,是大势所趋的结果,如水之走下,无须引导而后成。
如今的中国,以及所有经过国有化的国家回归私有制的麻烦,皆由根据某某高人的意识形态主张推行国有化所致。
国有化的过程,是血淋淋的打家劫舍的过程。
回归私有制绝不会比国有化更恐怖、更残忍、更缺乏人性。
斗私、去私,是书呆子的梦想、祸国之根、穷民之源。
回归私有,是顺应人性的自然之道。



柞里子:有关土地私有化的若干问题



“私有制是自然之路”的帖子在无味既发之后,遭到多人质疑、抨击以及谩骂。正好得一作总结发言的借口,柞里子受宠若惊,不胜感谢。

问题之一:农民没了土地怎么活?怎么退休?
但凡如此质疑者,皆虚拟了一个前提。什么前提?土地私有化必然导致大规模土地兼并,从而致使大量农民无土可耕。这虚拟的前提是否会成为事实,姑且按下,留待下文辩解。
但凡如此质疑者,也都有一个潜在意识。什么潜在意识?自以为与农民身份不同。即使不曾蔑视农民,至少是把农民打入另册,以为所谓农民者,不仅本人得终身务农,而且其子孙万代都得终身务农。
如果不存这样的意识,上面的疑问根本不应当产生。即使因一时糊涂而产生,回答亦不难。
你有土地么?你怎么活?善于读书,你上北大清华,留学欧美,混个屁也吃得。善于钻营,你入党当官,搞得好青云直上,搞不好双规入狱。更善经营,你下海为商,空手套白狼,大把银子买笑。一无所长而勤恳上劲,你在下层打滚,艰辛度日。一无所长而又不勤恳上劲,你流落为城市贫民,沿街行乞、等候施舍。没有土地的农民怎么活?跟你一样,善于读书者,上北大上清华,留学欧美,混个屁也吃得。善于钻营者,入党当官,搞得好青云直上,搞不好双规入狱。更善经营者,下海为商,空手套白狼,大把银子买笑。一无所长而勤恳上劲者,在下层打工,艰辛度日。一无所长而又不勤恳上劲者,流落为城市贫民,沿街行乞、等候施舍。
你有土地么?怎么退休?你说你享受退休金。没有土地的农民,难道不能同你一样享受退休金。你说,那怎么成,社会负担不起。嘿嘿。这么说,问题就清楚了。原来你所关心的,并不是农民的利益,而是你自己的利益。唯恐农民与你平起平坐,成为城里人。
为何称这种意识为“潜意识”?因为柞里子相信如此质疑者未必一心想叫农民世世代代不得翻身,大都数恐怕只是未曾思索清楚。
思索清楚之后就应当认识到:所谓农民,只是一种职业,同工人、教师、医生、作家等等没什么两样。每一个因为历史的原因而现在务农者,都应当有权力重新选择其职业。把农民打入另册,给予所谓农村户口,强行将之捆绑于农村,实为对农民的最大迫害。
或曰:如今不是有不少农民进城打工了么?不错。但是因不能注册城市户口而仍然备受歧视。从法制上允许农民出卖土地从而名正言顺地成为非农民,才是解放农民的唯一正确途径。

问题之二:土地私有化与土地兼并
土地私有化必定导致土地大规模兼并么?就理论而言,并非如此。土地私有化之后是否会兼并,兼并的规模是否会庞大,倘若政府放手不管,则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有人愿意买,有人愿意卖,才会有交易。买的人少,卖的人多,才会出现兼并。买的人极少,卖的人极多,才会出现大规模的兼并。目前土地私有化尚未施行,市场的供求会如何?无论是谁,皆只能推测而不能判定。政府是否会推出管制条例,目前也并不清楚。所以,但凡认为土地私有化必然导致土地大规模兼并者,即使不说是言错,至少是言之过早。
政府是否应当对土地的买卖施行管制?就农民的利益而言,应当放手不管。如上所述,卖掉土地的农民就不再是农民,倘若农民自愿如此选择,无管制,是令不愿务农者脱离苦海的最快途径。不过,政府不仅仅是农民的政府,也是城里人的政府。不许农民进城为城市居民固然不对,如有太多的农民在太短的时间内涌入城市,势必对城市原居民带来过大的就业冲击。为协和社会、减少矛盾起见,窃以为政府不妨对土地的买卖规模、速度等等,施行一定的管制,令农民弃土入城的过程得以流畅順适完成。

倘若仅就兼并的规模而言,最大的兼并莫过于如今的公有制。所谓公有制,其实只有一个老板,这唯一的老板就政府,任何私有制下都不可能出现如此规模的垄断。所以,所谓土地兼并问题,其实并不是兼并问题,而依然是唯恐农民因卖掉土地而入城的问题。这问题应当如何对待,上文已经交代,此不复赘。

问题之三:土地兼并与耕者有其田
有人鼓吹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认为施行土地私有会破会这种理想实现的可能。这想法天真,但并不可爱。难道在如今的共有制下,耕者有其田么?土地私有,恰好是耕者有其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其障碍。诚然,土地私有并不是耕者有其田的充要条件,因为土地私有,并不保障耕者有其田。如何才能保障耕者有其田?只有禁止土地买卖的私有制,才能保障耕者有其田。问题在于:耕者有其田,当真是农民的理想?还是坐在城里的茶馆高谈阔论的书呆子的理想? 窃以为属于后者。理由很明显。禁止土地买卖,其实就是把务农者世世代代捆绑于农村,无论其本人或子女是否有务农的愿望是否如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乃是给予农民自由选择其生涯的唯一途径。
倡耕者有其田论调者,有小拧其人,引骚人之诗歌以抒发其对耕者有其田的小农经济的向往。孰不知骚人的诗作,并未可作为社会的真实写照。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土地大规模兼并的事实,也从来不曾有过耕者有其田的社会。存在于现实中的,一向只是地主、自耕农与佃户共存的社会。为数众多的地主不仅自己不耕地,而且根本长期不在农村生活。
小农经济也许能激发诗人的诗兴,却并不意味着代表务农者的利益。在使用大规模农业机械不可避免的今日,仍旧向往小农经济的理想,诚如痴人说梦。更可笑的是:自己选择生活在土地大规模兼并的现代西方社会,却设想中国的农民应当向往小农经济的古典生活。好像还征引了什么子曰。窃以为众子曰之中最值得依循的,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题之四:私有化与血淋淋的打家劫舍
柞里子在上帖中顺便提及国有化是血淋淋的打家劫舍,有人反唇相讥,声称私有化也是血淋淋的打家劫舍。
柞里子所说者,是不容争辩的历史。
私有化尚未推行。咬定私有化也是血淋淋的打家劫舍,属于臆断。
土地本来有主,要重新分配,这才有必要杀地主而夺取之。
如今土地在政府之手,政府自己主张归还于民,有必要杀谁?难道要杀自己?

问题之五:有人谩骂柞里子舔共产党的屁
因主张私有制而遭此谩骂,实乃滑天下之大稽。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正在于消灭私有制。谩骂者倘若不此知,属于无知。倘若既知之而仍旧出言不逊,属于无聊。无知或无聊者,柞里子敬而远之,不复理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08: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柞里子:毒鸭蛋惊动温家宝,说明什么?

温家宝出任总理为时不出四载,受惊,却已经好几回了。受惊的原因,有河水的污染、煤矿的爆炸、非典的流行,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最近的一次,则出于毒鸭蛋事件的曝光。所谓“毒鸭蛋”,因养鸭农将色素“苏丹红”掺入饲料而致。城里人偏好红心鸭蛋,愿出高价收买,乡下人于是投其所好,用苏丹红致鸭蛋心于红,藉以博取蝇头之利。一方有求,一方有应,好像是如鱼得水,无可非议。问题出在苏丹红可能致癌,早在十年前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就已将之列入禁用的名单。为何虽有禁令而不能止?因为如何检测苏丹红,至今未有统一的标准;由谁负责检测,也无明确规定。于是,毒鸭蛋就泛滥成灾,直到总理同志受惊而后….下文如何,尚未见分晓。但愿是“直到总理同志受惊而后止”。

据柞某的观察,总理同志每受惊一回,其亲民的形象似乎就拔高一次。或曰:总理爱民,百姓感恩,媒体喝彩,正如水之走下,何可非议!柞某却不以为然。依柞某之见,以中国幅员之广、人民之众,当务之急,名副其实一日不下万机。倘若事必总理躬亲,总理必然尽瘁,而当务之急必然理一而漏万。既非总理之福,亦非人民之幸。

据《史记》,汉文帝曾问左丞相陈平一年判决狱讼若干,钱粮收支几何。陈平说:丞相的责任在于掌握内务与外交的政策,而不在于知道这些数据。要知决狱若干,当问廷尉;要知钱粮几何,当问治粟都尉。据《汉书》,汉宣帝时丞相丙吉于早春之日郊行,见乡人械斗,死伤狼藉,丙吉视若无睹。尔后见牛喘息不已,遂急问牛郎:牛行多少里而喘息如此?丙吉问牛而不问人,其随从讥其顾小失大。丙吉说:不然。乡人械斗,责在长安令与京兆尹。早春之时,牛若不是过于劳累而如此喘息,说明气候异常。如果气候异常,则农事堪忧。这才是丞相应当操心的大事。
如今行贿与受贿之举多如过江之鲫,抨击者大多指为因法制不健全所致。柞某也不以为然。依柞某之见:如果行贿与受贿为合法行径,则未能禁止,其责任在制度。如今行贿与受贿既为非法行径,故未能禁止之责,在执行而不在制度。有令而无执行机构与措施,或虽有执行机构与措施而责任不明确,以致事必总理躬亲,这才是法制本身的问题。
陈平与丙吉其人,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化作黄尘;其为政之道,却令如今的总理望尘莫及。可叹之至!何以会如此?曰:正在于法制的不健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08: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柞里子:怎样培养一流人才?答温家宝总理问

            十天前温家宝总理在第四次国务会议上请教六位教育专家:中国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大师级人才?清华大学前校长王某首先发言,大意有两点,其一,关键在教师。其二,注重德才兼备。其余的专家大抵附和王某之说,最后一致得出如下结论:要调整学科布局,要以学生为本,要提高教师素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作精神。

            有人批评六位专家未能给予中肯的答复,从而浪费了总理同志宝贵的时间。柞里子以为不尽然。不错,六位专家的答复不如人意处甚多。不过,依柞里子之见,总理同志的问题本身就是个错误的问题。为什么错?回答之前,不妨先给“大师级”人才下个定义。所谓“大师级”,其实也就是“一流”、“顶尖”、“无出其右”的意思。与其说“大师级”,不如说“一流”,因为说“一流”,更方便同“二流”、“三流”等等做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有比较,才能有识别。


            什么样的人才堪称“一流”?窃以为只有开创一门新学问、推翻一门旧学问、或者对数量庞大的人群的生活方式或世界观产生深远的影响者,方才能当之无愧。这样的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天生”的。所谓“天生”,不是“生而知之”的意思。同“二流”、“三流”人才一样,“一流”人才也需要通过教育(无论是正式的学校教育,还是非正式的社会教育)从而获得“知”。不同的是,“二流”、“三流”人才的“识”,通过众所周知的、通常的“认识途径”,或者说“认识方法”,而“一流”人才的“识”,通过自我的、独特的“认识途径”,或者说“认识方法”。学校或者社会,只能教授众所周知的、通常的“认识途径”,自我的、独特的“认识途径”,必须由“一流”人才自己“发明”或者天生“具有”。

            如今“知识”两字连文已久,以至于不少人误以为“知”就是“识”,“识”就是“知”。其实,“知”是客观讯息的输入,“识”是对讯息的主观反应。没有“知”,固然很难有“识”。有“知”,也并不意味着有“识”。“一流”人才之所以为“一流”而不是“二流”,并不因其有与众不同的“知”,而是因其有与众不同的“识”。“知”是可以“培养”的;与众相同的“识”,大抵也是可以“培养”的;唯与众不同的“识”,却不是可以“培养”的。不能培养,所以说,总理同志的问题本身有问题。

            那么,大学的责任究竟何在?曰:既在于培养“二流”、“三流”人才,也在于给“一流”人才提供“鲤鱼跳龙门”的环境。

怎么才能培养“二流”、“三流”人才?以柞某之见,六位专家之论皆未见其是。首先,德才兼备之说,绝对非是。有才者不必有德,有德者未必有才。倘若目的在树立道德模范,树立雷锋式的人物即可。那是宣传部的任务,何须大学越俎代庖?倘若目的在才,则德何予焉?话说楚汉相争之际,汉王刘邦求“能人”,魏无知推荐陈平。不久,灌婴等人对刘邦说:听说陈平在家时,与其嫂子有一腿。出来跑江湖,先事魏,继而投楚,如今又降汉,反复无常。大王戳拔他当护军,他竟然贪污受贿。这么一个道德败坏的小人,大王怎么能用他?刘邦听了这话,愤而责问魏无知。魏无知说:大王要找的是“能人”,不是操行高尚的人。即使大王找着操行如尾生、孝己(历史上两个著名的有德之人),却无能力为大王决胜千里之外,要之何用?刘邦醒悟,终于得力于陈平之运筹帷幄。如今总理同志既然也是在求“能人”,有才如陈平者即可。兼求德,恰似画蛇添足,真腐儒、陋儒之见。

其次,以学生为本之说,恐非是。美国大学培养出不少“二流”、“三流”人物,其经验或可借鉴。美国大学基本分两类,一类以研究为主,另一类以教学为主。前者以教授为本,后者以学生为本。而美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术人才,皆从前者出。何以如此?理由其实很简单:以教授为本,是身教。以学生为本,是言教。言教不如身教。

再其次,提高教师素质之说,似是而实非。似是,因为教师素质高,则学生水平不应差。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此之谓也。实非,因为培养教师与培养学生之道并无二致。能够提高教师的素质,则说明已经获得培养人才之道。既然如此,又何须再彷徨思索?

怎么才能为“一流”人才提供“鲤鱼跳龙门”的机会?以柞某之见,关键在于提供充分自由的思维环境。只有摈弃一切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体系,“一流”人才才能不必遵循众所周知的认识途径脱颖而出。大学并非世外桃源,而是社会的一个部分。如果社会不允许如此,大学所能做的必然有限,必然不足。换言之,不出现“一流”人才的根源,并不在大学而在社会。中国人才最盛之世,在社会最自由的先秦。不是巧合,乃是必然。为政者,不可不知。

综上所述,可见总理同志不仅问错了问题,而且也问错了人。应该问的问题,不是怎样培养人才,而是怎样改革社会。应该问及的人,不是教育专家,而是总理同志自己。

或曰:总理问你了吗?多管闲事!
如果总理亲自责问,柞里子“无以开吾喙”。不过,柞某这等小人物的拙文,绝不会入于总理之眼,所以总理绝不会问。既然发问的不会是总理,柞某当然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反问:你这么问,难道不也是多管闲事么?
嘿嘿!旗鼓相当,不分胜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08: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柞里子:改名,是中共的唯一出路


            据报道,前中共领导人之一李瑞环近日建议中国共产党改名为人民党或社会党。如果报道属实,相信改名的运动已经在中共党内酝酿有日,而改名的付诸实现势在不免。可喜可贺!
共产党本来既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也是一个以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组织。放眼当今之世,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尚有几何?除中国外,只有越南、古巴,外加不以“共产党”而以“劳动党”命名的朝鲜。“国际”之实,其实早已沦丧。就经济体制而言,中国、越南皆以偏离共产主义公有制,朝鲜、古巴的经济改革亦势在不免。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的这句话,前半句为人所熟知,后半句却似乎被人忘却。其实,前半句的实际意义,正在于后半句。
打着共产党的旗号而行非共产党之实,举步艰难。
艰难之一,政府的政策、措施、法律,一概不能坦诚示众,而须巧立不正之名目。比如,明明在搞资本主义,却不得不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掩盖。
艰难之二,既不能坦诚示众,就难以取信于民。再引一句子曰:“民无信不立”。不能取信于民,难以兴邦。自欺欺人,绝对不是能够长久维持稳定发展之道。
艰难之三,既然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就不免党内出现以维护正统共产主义为己任的反对派,致令改革的政策难以通过,改革的措施难以贯彻,改革的法律难以推行。
艰难之四,既然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就无法阻止外国政府利用反共的社会舆论,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难以克服的障碍。
更名为“社会党”、“人民党”,或者任何从字面上与“共产主义”不发生直接关联的名称,是中共唯一的和平演变的出路。相信无论是中共还是中国人民,都不希望出现非和平演变的演变。故曰:改名,是中共的唯一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7 08: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柞不愧是公摄第一政论家,顶一个。

只是,还是没有回答大头的问题。

很想听听无戒来之第一线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08: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读者质疑:题目该是挂羊头卖狗肉吧?
相信本坛读者水平较高,不会有此误会。


=================================


柞里子:挂狗头卖羊肉的困境

            国人原本以羊为鲜美,有字为证。“鲜”字,羊占一半。“美”字,一头大羊全占了。也有句为证。谁没听说过“挂羊头卖狗肉”这话?嘿嘿!
            忽一日,有人从西方带来“狗肉鲜美论”,说什么羊肉是万恶之源,吃狗肉才能进入世界大同的极乐境界。这话新鲜、有煽动力。旋即令一伙社会精英与一伙无业游民欢心鼓舞、热血沸腾。两伙人一同抄起棍棒,奔向羊肉铺,指手划脚警告老板:“不许卖羊肉!谁再卖羊肉就砸烂谁的鬼头!”卖羊肉的老板见了,操刀相向:“老子卖羊肉卖了几辈子了,什么刁民,居然敢来老子头上动土!”
双方争斗逐步升级,直至你死我活而后止。也许出于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也许因为众人羊肉吃腻了,都想换个花样。总之,结果是主张改吃狗肉的那一伙赢了。于是,先把羊肉招牌摘下,扔到地上,砸个稀巴烂。意犹未尽,又把羊肉铺子一把火烧个精光。意犹未尽,又把老板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
            “狗肉派从此站起来了!”新开张的狗肉铺老板振臂高呼,追随者忙不迭把狗头招牌高高挂起。一时鞭炮锣鼓响彻云霄,群情激昂,人心振奋,好不热闹。可惜,好景不常。没过多久众人就发现所谓“狗肉”,原来竟然是“无肉”。有些原本极力鼓吹或者盲目追随“狗肉鲜美论”者,开始动摇,甚至质疑这论点的真确性或可行性。新老板老羞成怒,揪出几个杀一儆百。无奈众人都是好汉,有谁会吃眼前亏?于是,但见一个个“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打起“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英雄气概,紧紧跟随新老板高声齐唱:“狗肉好,狗肉好,狗肉就是好!嘿!就是好!”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新老板渐渐地成了老老板,老老板忽然成了死老板。接班的新老板少了些“与羊奋斗,其乐无穷”的意气,多了点“不管什么肉,有肉总归胜于无肉”的智慧。于是,在新老板的英明领导之下,挂着狗头的铺子里居然开始卖起羊肉来。万众欢呼之余,也听到几个苍蝇嗡嗡叫。原来是有人习惯了吃长斋,闻着肉味就恶心,更何况是假狗肉!这帮人拍案而起,忿忿然质问道:这哪是什么狗肉,分明是羊肉嘛! 新老板闻言,哈哈一笑,说:“客官,别搞错了。咱这儿卖的是有本地特色的狗肉。”一席话,把长斋派说得哑口无言,口服而心不服。
            不久,那“不管什么肉,有肉总归胜于无肉”的新老板也成了死老板。长斋派乘机反问:“有本地特色的狗,要长多少年才能长得像没有本地特色的一般的狗?”。更新的接班人假装忘记了“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祖训,笑道:“至少得一百年吧。嘿嘿!别急。”

            一开始,“有特色的狗肉”并不被国际羊肉专家们看好。挂个狗头也想卖羊肉?那还不是白日做梦?专家们一个个嗤之以鼻。专家们忘记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说法?还是没想到这千分之一的失机偏偏落在“有特色的狗肉”上?无论如何,“有特色的狗肉”的生意越来越兴隆,竟然兴隆到大洋彼岸的羊肉老字号有些招架费力的地步了。
长此以往,将如何是好?羊肉老字号之所以会成为老字号,固有些得天独厚的因素,也因其不乏运筹帷幄的人才。人才献计道:他挂那狗头招牌不是授人以柄么?老字号的老板心领神会,于是每逢险境,必然祭起这个法宝,高喊一声:“兄弟们!看清楚了,那可是狗肉呀!”听见这么一声喊,兄弟们就纷纷退出挂狗头卖羊肉的铺子,重新投入羊肉老字好的怀抱。
            这就给了“挂狗头卖羊肉”的新老板一道难题,心知从“狗肉鲜美论”中找不到对付的办法,偷偷翻开蒙尘已久的祖传宝典。嘿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祖传宝典上分明写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咋办?把狗肉招牌换下来,名正言顺地“挂羊头卖羊肉”?可谁叫咱自称“狗头党”呢?改名换姓,叫“羊头党”如何?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更名,这可是小男人的无耻行径呀!况且,不是还有一小撮“宁为无肉碎,不为羊肉全”的长斋派残余,虎视耽耽,正等着咱犯错误嘛?
咋办?嘿嘿!还真不好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08: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柞里子:从无权行乞所想到的

上次回国,见过几次行乞。一次在北京车站,行乞的是个中年妇女,像是农村来的,手上还抱着个婴儿,不停地在等车的人群中穿梭,好像没討着什么钱,却挨了不少骂。一次在地下人行通道,行乞的是个瞎子,男性,看上去四五十岁,靠墙站立,手拉胡琴,前面有个衣裳整洁的女孩儿,坐在一张小板凳儿上,把面前的一张高板凳当课桌,认认真真扒高凳上写作业。高凳前放一只塑料小桶,想是为接受施舍而备。没招来谩骂,却也没看见桶里有钱。另一次在西单图书大厦外的报栏下,行乞者也是个瞎子,也拉胡琴,很年轻,也就二十来岁。一曲没拉完,走来几个凶神恶煞的城管,把他给轰走了。据国内友人说,大马路上行乞有碍观瞻,所以禁止。
所谓“禁止”,见诸法律?友人摇头,表示不知。柞里子也摇头,不是表示不知,是表示不予赞同。以柞里子之见,但凡沦为乞丐者,无论其沦落的原因为何,也无论其申诉的缘由有无欺诈的成分,皆值得同情,即使不愿施舍,至少应该听其行乞,不应予以干涉。

今日上网,赫然在“今日美国”(USA Today)网站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城市已经通过或酝酿通过禁止在闹市区等地行乞的法律。立法的理由呢?居然也是有碍观瞻。有的城市竟然立法,视行乞者为争取怜恤而说谎为犯罪行为。
今日美国与今日中国,竟然有如此雷同的社会现象与民情,委实令柞里子吃了一惊。美国宪法不是赋予公民以“言论自由”权力么?难道乞丐不能算是公民了?
接着看报道,果然有维护人权的组织认为这样的地方法律违反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也果然有某地方高等法院以此为据而判决这样的法律无效。再接着看,却又看到说某城市的立法被宣告无效后随即把法律条文改头换面,以妨害交通为借口而重新通过。嘿嘿!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日中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今日美国,上有法,下亦有法。亦复雷同!
在久穷乍富的中国有行乞现象,不足为奇。在世界上最富足的美国也有行乞现象,虽然多少有些奇,但是不难理解。富足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福利的完善,即使有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并不能保证杜绝行乞的现象。
难以理解是:为什么美国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禁止行乞的要求?是因为行乞的人数增多了?还是因为社会对行乞的容忍度降低了?前者是经济出了毛病,后者是社会出了问题。无论是因为前者还是因为后者,抑或是因为二者兼而有之,都绝不是什么好消息,值得有关当局警惕、关注、研究、从而寻求出补救的方法。企图依靠立法禁止,造成眼不见为净的假象、掩盖真实、粉饰太平,绝对是下策。在中国是下策,在美国也是下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7 10: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老柞您还是来“纵横大地”畅谈国事吧,那里左派居多,急需您这样的来平衡一下。

我正在那里讲“贞观之治”呢,呵呵,有点play big knife in front of GuanGong的意思,恳请您老来把个关。

地址:http://www.cross-land.net/HKTK.A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10: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不道 于 2009-3-7 10:27 发表
哈哈,老柞您还是来“纵横大地”畅谈国事吧,那里左派居多,急需您这样的来平衡一下。

我正在那里讲“贞观之治”呢,呵呵,有点play big knife in front of GuanGong的意思,恳请您老来把个关。

地址:http://www.cross-land.net ...

敢问不道在那儿的雅号是什么?
你要是知道我对贞观之治的看法,可能就不会叫我去了。呵呵

下面这段摘自拙著历史小说《玄武门之变》


柞里子:玄武门之变(44

17


魏征的反唇相讥令李世民一愣。愣后的第一反应是:这家伙想找死?不过,这反应只延续了一瞬间就消失了。他魏征绝对不是那种找死的主儿,倘若他想为了名节而死,早在李密见杀时就可以死了,早在窦建德见杀时就应该死了,早在建成见杀时就必定已经死了。不仅不肯死,得了特赦令不旋踵就出来求生,赏个从七品的卑职忙不迭就赶来谢恩,能够心有死意么?绝对不可能!既然不是肯死的主儿,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李世民琢磨不透。琢磨不透,可以问。不过,李世民并不想好言相问。

“蒙赦死囚,居然大言不惭,想找死?”李世民继续诈唬。

“蒙赦,不错。死囚?什么时候判的?找死?绝对不想。再说,刚蒙特赦,倘若忽又见杀,天下人还有谁敢相信太子?”魏征继续反唇相讥。

“哈哈!你还当真以为我不敢杀你了?”李世民颇有一些被魏征这话激怒之意,不由得失口发一声冷笑。

“以太子今日之势,想杀谁皆易如反掌。只是不知太子是想流芳百世呢?还是想遗臭万年?”

魏征这话另李世民心头一震。自从李世民萌生玄武门之变的阴谋始,这问题就一直隐约存在于其心。只是事变之前,他不愿意多想,唯恐想多了会犹豫不决,搞不好落得个“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到下场。如今事变成功了,他仍旧不愿多想。为何仍旧不愿多想?业已杀兄、杀弟,少不得还要逼父让位,作恶多端如此,还作流芳百世之想,该不是痴人说梦吧?

看见李世民迟疑不语,魏征猜度出李世民的心思,进而说道:“太子已经喋血禁门之内,倘若不作流芳百世之想,多杀一个魏征,无妨,不足以增恶。不过,倘若有此一想,则杀却魏征,恐难成全。”

“杀却你魏征便难以成全?很会自我吹嘘嘛!”

“自我吹嘘?魏某不敢。魏某窃料:参赞帷幄、入为腹心,不如房杜;冲锋陷阵、出为爪牙,不如尉迟;提百万之众,却敌制胜,不如李靖;居庙堂之上,协调阴阳,不如裴寂。不过,至于犯颜廷争,令主上得从谏如流之名,则实无出魏某之右者。”

“嗯,四个不如,说得不错,看来你还有点儿自知之明。至于犯顏廷争,你好像也还真有这份资质。不过,得从谏如流之名,就能流芳百世么?”

听了魏征上面那番话,李世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捻须想了一想,回答的时候,也不再是冷嘲热讽,而是换成了理性的言语与口气。显然,魏征的那番话,令他心有所动。

“可不。从古至今,文治武功蔚然可观之君,不乏其人。能够容忍臣下进言的,却只得一个。”

“哪一个?”

“据《战国策》所记,齐威王曾经开廷受谤,一时传为美谈。不过,齐威王毕竟只是一区区诸侯,并非天子,事迹也不可深考,所以,

魏征说到这儿,把话顿住。目的何在?他希望李世民能够把话接过去。李世民绝对不是不明白的主儿,如果话说到这份儿上还不接下茬,不是无意于流芳百世,就是不信得靠他魏征方能流芳百世。无论属于前者还是后者,他魏征都犯不着再废话。

李世民会意,笑道:“所以,只要我容忍你犯顏廷争,我就可以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从谏如流的天子,从而流芳百世?”

“正是。”

“你这主意恐怕不只是为我着想吧?”

“实不相瞒,太子得以为流芳百世之君,则魏某或可附骥尾以传。”

听了这话,李世民不由得又一愣。这家伙是真老实?是大智若愚?还是大奸若愚?无论是裴寂,是房玄龄、杜如晦,还是长孙无忌、高士廉,都不敢在我面前如此这般直言不讳。这家伙果然不同凡响,当真出类拔萃?说不定我还真得靠他才能圆那流芳百世的梦。这么一想,李世民不禁喜形于色,道:“我喜欢同直爽的人打交道,你我这犯顏廷争与从谏如流的戏什么时候粉墨登场?”

“事不宜迟,何妨从今便开始?”

从今?嘿嘿,太性急吧?李世民心中暗笑。本来李世民对魏征还多少有些放心不下,魏征毕竟同房玄龄、杜如晦不同,上过瓦岗寨、跟过窦建德。跟众强人厮混过的,难免桀骜不驯,会不好驾驭么?“从今”两字暴露出魏征原来依旧是不识时务的书呆子,还有什么好担心的?于是点头称善道:“不错,事不宜迟。咱过几日就开始。”

过几日?听到这三个字,魏征顿时意识到方才的失言。他其实并不如李世民以为的那么呆,只因一时兴奋过度而有所忽略。忽略了什么?他李世民虽然已经掌握实权,毕竟尚未登基为天子。我魏某人的官职,不过是詹事主簿,级别既低下,执掌与进谏又了不相涉。如何能“从今”便开始?可不是还得等几日么!


几日是多久?无多。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六月初四,魏征获赦之后前往太子府谢恩在七月初七,八月初八,李渊正式退位。李世民即位于东宫,大赦天下之后,旋即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犯顏廷争与从谏如流的文戏从此开演。

这场文戏表演得如何?也同玄武门内的那场武戏一样,以李世民胜出而告终。以情节论,这场文戏不如那场武戏惊心动魄;以过程论,倒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当时史官编写的实录,对李世民与魏征等人之间的对话记录详细得惊人,名副其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由当时的史官编写当朝的实录,本是历代的传统,不足为奇。奇在如此详细,唯恐有所疏漏。何以会如此?显然是史官奉命不得不如此。

一百年后的史官吴兢根据太宗朝的实录私自写成《贞观政要》一书,集中而突出地表现李世民的从谏如流。“根据太宗朝实录”云云,其实有点儿失实,因为其中不乏根据吴某个人的臆想而作的篡改。篡改的目的何在?不是往李世民脸上抹黑,是往李世民脸上贴金。当朝的史官修官书而拍皇上的马屁,可以理解,情有可原。一百年后的史官修私书而为此,难以理解,亦不可原谅。况且吴兢还居然有刚直不阿的名声在外,这就更不好理解,更不可原谅了。难道是李世民的运气格外好,门板都挡不住?

《贞观政要》中究竟有多少无端的歌功颂德?难以考核,因为唐代的实录如今早已失传,无法比较。或问:既然如此,怎么能知道吴兢溜须拍马?因为有《资治通鉴》这么一部书在。宋人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之时,唐代的实录尚存。然而,司马光却至少在实录与《贞观政要》相悖的某一处舍弃实录的记载而依从《贞观政要》的篡改文字。哪一处?不是什么陌生之处,恰好是上文提到的李世民杀庐江王李瑗而夺其姬人一事。据实录,侍中王珪指责其非,李世民善其言而不能用。《贞观政要》改写为:李世民听从王珪之言,立即遣送这女人回娘家。实录是经官方审查并认可的记录,倘若李世民的确遣送这女人回娘家,即使编写实录的史官胆敢篡改事实,污蔑皇上,其篡改也绝对不可能通过审查与认可。吴兢如此这般明目张胆篡改事实,却竟然倍受司马光的赏识。《资治通鉴》不仅在正文中依从《贞观政要》之曲说,而且还特意撰写如下按语:李世民是贤明之君,既然器重王珪之言,怎么可能不用?按语的逻辑荒谬可笑之至。不过,还幸亏有这按语,否则,《贞观政要》的篡改就无从知晓了。

后世学者大都尊奉《资治通鉴》为历史经典,《贞观政要》在后世史学界也极其流行,李世民从谏如流的贤明形象遂因这两书的吹捧而深入人心、至今不可动摇。李世民的运气如此,替李世民划此计谋的魏征又如何?恰如魏征自己的算计,“附骥尾以传”,成为有史以来天字第一号犯顏廷争的直臣。



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年号贞观。后世评论中国历史,罕有不视“贞观之治”为盛世之治者。所谓贞观之治,究竟有些什么内容?众评论家所津津乐道者,大都见诸《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所述,当然并非全部虚假,不过,内容以言论为主,有关实际行动的记叙不多。言论是否付诸施行?未可深考。既经施行的作为,是作为个案处理?还是定为普遍的法则?亦无从深考。倘若剔除这些未可深考的言论不谈,贞观年间发生的大事不过四件。

其一,恢复封建。恢复封建?不错。封建制早在秦朝就已经废除,西汉初年一度恢复,恰似昙花一现,不旋踵而亡。近百年来人称自秦至清,非封建、反封建的帝制为封建制,实为对封建一词的误解。李世民为何企图恢复封建?无可追寻。不过,原因虽然不明白,结果却清楚得很。什么结果?不是什么好结果。李世民恢复封建的努力因受封者的抵制而流产。受封者为何会抵制?因为李世民企图恢复的封建制,并不是独立于天子朝廷的健全的封建制,而是仅仅予以行政权而没有兵权与财权的世袭制。受封的达官显贵习惯了京师的豪华生活,不愿为这点儿世袭的好处而永久性地流落外地。李世民试图恢复封建之举,无论是否明智,既然以流产告终,自然是不能以丰功伟绩视之,只能视之为败笔。

其二,纂修《氏族志》。所谓氏族,虽然可以泛指姓氏,这儿想必是专指世代官宦人家。小民百姓,也什么可以编写成“志”的?当时民间流俗以崔卢李郑四姓为氏族之冠。不过,其中的李姓,并非李世民所属的陇西李,而是赵郡李。李世民登基伊始,便吩咐高士廉等人重新审定氏族的高下。目的何在?李世民似乎并未交代清楚。为何不交代清楚?也许是不好意思开口,也许是以为高士廉应当能够体会领导意图,用不着他开口。岂料高士廉等会错意,编写出来的《氏族志》收编天下二百九十三姓,定为九等,依旧以崔卢李郑四姓为氏族之冠。李世民见了初稿,勃然大怒,呵斥高士廉道:民间流俗以崔卢李郑四姓为尚,分明是蔑视我大唐的官职爵位,如何能够依循?拿回去重编!

重修过的《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后族次之,把原本名列第一的崔民干降至第三。崔民干并无爵位,官职不过黄门侍郎。无论是就爵位还是官位而言,皆不足以紧随皇族与后族,之所以名列第三,显然仍旧是依照民间的流俗。对于这样的安排,李世民肯接受么?不仅接受了,而且下令颁行全国。原因何在?是屈从于社会的压力不得不如此?还是满足于自己与自己老婆家族的分列第一、第二,其他的就懒得予以计较了?无论原因为何,《氏族志》的纂修,也谈不上成功。况且,降至隋代,名门望族不利于社会稳定之流弊业已十分明显,所以至隋代而有科举之发明。李世民之智,不足以见此,汲汲于以树立门望、确定氏族等级为务,即使不说是倒行逆施,至少是没有任何积极的社会意义可言。

其三,破灭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不过,领军的统帅并不是李世民而是李靖。不仅止此,李世民之志,本来并无消灭之意,仅在臣服而已,并且已经遣使接受颉利可汗的投诚。李靖怀疑颉利可汗的投诚不过是缓兵之计,趁其不备而掩袭之,方才致令东突厥全面瓦解。换言之,灭突厥之功,难以记在李世民的头上。

其四,征高丽。这一回,不仅主意出于李世民自己,而且由李世民挂帅亲征。倘若胜,则为李世民之功无可置疑。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据史册记载,高丽与靺羯联军数十万扼守驻跸山。李世民望见,面有惧色。江夏王李道宗献策道:高丽倾国而来,平壤必然空虚,臣愿提精兵五千袭其根本,如此,则数十万之敌可不战而降。李世民不应。既合战,为高丽所乘,几乎倾覆。伤亡惨重,退回幽州。同样根据史册的记载,李世民应当是能征惯战的高手,为何临阵而惧?为何不懂得采纳李道宗之谋,以致铸成大错?难道见诸史册的以往的战绩,大都含有吹嘘的成份?或者并非李世民的功劳?无论如何,李世民亲征高丽的败绩,绝对超过隋炀帝。之所以未曾重蹈隋炀帝的覆辙,仅因没有冒出个杨玄感。否则,唐继隋之后,不过二世而亡亦未可知。
综观以上四事,可见所谓“贞观之治”,实在皆为败绩。既有败绩如此,而李世民竟获英明皇帝之誉。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岂易言之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7 11: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柞对“贞观”的兴趣在于“历史事实”,我的兴趣在于“借古喻今”,历史已经梳妆打扮完毕,老柞要看“素颜”,我却无所谓。

我在大地的网名叫“南城”,还请老柞不辞辛劳,多多提携指教,不道再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7 11: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柞果然厉害。对社会问题有很深的研究,眼光独到。而且都直接与温家宝对话。。。。。。赞!那篇挂狗头卖羊肉写的很有意思,也很贴切。

不过老柞仍有脱离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之嫌。比如扶贫与党员的问题,老柞竟然把共产党真的当作中国的一个党派。。。。。。可见在美国中毒之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12: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不道 于 2009-3-7 11:41 发表
老柞对“贞观”的兴趣在于“历史事实”,我的兴趣在于“借古喻今”,历史已经梳妆打扮完毕,老柞要看“素颜”,我却无所谓。

我在大地的网名叫“南城”,还请老柞不辞辛劳,多多提携指教,不道再拜。 ...

俺去看了一眼,猜着了。夏大夫也在那边活跃嘛。
剩下有好几个以前在万维都见过。
南城是不是在万维另有马甲?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12: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澳洲大头 于 2009-3-7 11:51 发表
老柞果然厉害。对社会问题有很深的研究,眼光独到。而且都直接与温家宝对话。。。。。。赞!那篇挂狗头卖羊肉写的很有意思,也很贴切。

不过老柞仍有脱离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之嫌。比如扶贫与党员的问题,老柞竟然把共产党真的 ...

“党”的现代定义,源自唐代,就是一个政治利益集团。共产党怎么不能算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四海人民公摄 - 海外华人摄影爱好者网站

GMT+8, 2024-5-14 01: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