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人民公摄 - 海外华人摄影爱好者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不道

[摄影理论] 评价一副照片的标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6 00: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新满人 于 2008-9-5 23:56 发表
各位技术员,给俺评评,这算什么派?


山药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00: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问题多 于 2008-9-5 22:56 发表


我认为人对照片的欣赏不应该只限于激动,如果看到一张照片能让你烦躁的情绪放松下来,或者让你坐在那里好好纳会儿闷儿都应该是很好的。从我个人来看,我比较喜欢看让我纳闷儿的照片,去摄影展,一张照片先在远处看一眼,如果还 ...

咳,这激动不是个恰当的词,就像不道说明的,趣味不那么概括一样。总之是那个意思,被吸引了,某个神经被挑起了,某个心弦被拨动了。拨的轻与重在于作品的力量了。如果拨动了一大批人,那就是成名了;如果拨动的是下辈人,那就是身后出名啦(不太走运哪)。  
看样子你喜欢你看不明白的东西,那是不是有种不服气的心理呀 - 哼,我WTD这么聪明非看个明白不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00: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兴笑话人家。

原帖由 问题多 于 2008-9-5 11:01 发表


山药蛋?


您哪找这大个的山药蛋去? 这是渔船上防碰用的。叫个啥....那个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6 00: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我来用我的"三个筐"的鉴赏理论来评价一下摇啊摇的作品.

开牙之前, 先扯点别的, 欧美教育.

为什么一下子拐到欧美教育上去了? 因为我觉得欧美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系统培训学生找碴挑毛病的能力, 特别是研究生课程, 几乎完全是围绕如何训练这种能力而展开的, 要想获得研究类别的学位, 你就必须学会从前人的研究成果里挑毛病, 找错误, 寻找你自己的突破点. 这种系统教育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其中之一就是一不小心造就了N多的smart ass,  他们不能把专业精神和日常生活隔离, 在日常生活中也自觉不自觉地继续应用着critical thinking的老路子, 不管看到什么, 总是在挑毛病, 发条上的十足, 让TA评价个什么东西, 十句之内, TA就会用到"但是"来个转折, 让周围的人感到精神紧张和压力, 这种情况下我的建议是把发条松一松.

但是, 哈哈:victory , 但是的但是, 在专业领域, 我们必须要有这种精神. 这种批评的精神不仅指引着我们如何去批评, 更指引着我们如何面对批评. 这两天我一看到老柞小心翼翼的评论我就想笑, 乊乊, 没办法, 我们都是凡人, 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老帮菜, 顾虑多啊. 有鉴于此, 我干脆一次性把发条上足了, 在这儿声明一下, 评价照片就是评价照片, 一切评论都限定在具体专业的范围内, 不再多说.

扯了这么远现在拉回来看这张照片.

可是还是没法进入主题, 还得扯别的.

因为我知道这是摇啊摇的片子, 在我看片子之前我已经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 我就算是知道摇啊摇吧, 因为在万唯和她的博客上看过N多她的片子, 知道了就没法子再装不知道, 我是她一个不大不小的扇子, 我本身在看片之前已经有了欣赏的主观倾向, 请其他同学参照"我审美, 我做主"的精神理解下面的评论.

OK, 终于回到了三筐理论.

先看"趣味"这个筐, 这张片子有没有能一下子抓住注意力的兴奋点呢? 有, 片子主体上的蛛网, 也可能是玻璃上的划痕, whatever, 这是作者要表现的, 下面的花和背景里移动的光点, 都是围绕这个兴奋点构思的, "趣味"还算突出.

再看"技术"这个筐, 这个筐其实是专为自己本身也玩摄影的人准备的, 所谓"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说的就是这个半主观半客观的筐. 这副图让我有点迷惑, 这种迷惑恰恰增加了它的"趣味", 我想不出这张片子是如何拍的, 在没有EXIF参数的情况下, 我对前景实, 后景虚而且是动态的虚感到不可思议, 那么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就是背景有种特殊的纹理使得它看起来象是在移动, 另一个可能就是花是放在火车的桌子上, 看起来象蛛网的东西也许是玻璃上的划痕, 但是光是从花的顶上照下来的, 这使得这种可能发生的概率比较小. 另外一个技术亮点就是那些"蛛网", 如果真的是"蛛网"的话, 你必须挑一个合适的角度才能找到它恰当的反光, 聚焦, 光圈, 景深这些技术细节没什么好说的, 倒是左上方的那块红色值得玩味, 到底要留着还是去掉,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就不在这个筐里讨论了.

最后看"艺术"这口筐, 我不管它是不是蛛网, 我反正就把它解读成蛛网, 蛛网, 春红, 很典型的诗意, 殷勤留春住, 但是, 我又要但是了, 我个人虽然也经常地这样用具体的形象符号来诠释一个"概念", 但我现在更着迷的是"概念"的模糊化和抽象化, 所以我不能在这口筐上给高分.

"我审美, 我做主", 我的这个评论里最多出现的是"我, 我, 我, 我, 我", 前面和老问矫情的时候我已经阐述了"未来摄影的趋势就是不仅在创作上还要在欣赏上突出'主观先行'的概念", 请同学们对照检查, 5分钟之后开始拍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00: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不道 于 2008-9-6 00:15 发表
好, 我来用我的"三个筐"的鉴赏理论来评价一下摇啊摇的作品.

开牙之前, 先扯点别的, 欧美教育.

为什么一下子拐到欧美教育上去了? 因为我觉得欧美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系统培训学生找碴挑毛病的能力, 特别是研究生课程 ...


咳咳,你怎么脸黄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6 00: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问题多 于 2008-9-6 00:26 发表


咳咳,你怎么脸黄啦?


撞墙撞的. 你不一样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0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问题多 于 2008-9-5 17:53 发表


居然不让我评论,落在知不道手里就惨了。

不道评过了,你再给评评?
最后得让yaoyao自己谈谈怎么拍的,想表达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00: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ege1 于 2008-9-6 00:05 发表

咳,这激动不是个恰当的词,就像不道说明的,趣味不那么概括一样。总之是那个意思,被吸引了,某个神经被挑起了,某个心弦被拨动了。拨的轻与重在于作品的力量了。如果拨动了一大批人,那就是成名了;如果拨动的是下辈人,那就是身后 ...


我最近的欣赏习惯还不是在看完了纳闷,而是看完了变得呆滞。什么作品让我看完了像木头一样杵着,什么也想不起来,我就觉得好,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00: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问题多 于 2008-9-5 17:46 发表


这张照片的构图还是可圈可点的。老梆子是搞绘画出身的,特别在乎几何图形。平时在小本子上没事就画几何图形。他的有些作品是在看似凌乱的几何构图中寻找一种隐含的秩序。这张里面你可以看到两套圆弧,两套格子(前景的梯 ...


不老的理论高深,用词亦是“权宜之计‘,让只可意会的精神有了文字上的表达,高,实在是高!

反观问题多的辩解,有点太具体,不够搂摸。什么“两套圆弧,两套格子”,我看房顶上还有一套格子,圆弧就更多了,象墙上的99和梯子两端的水纹,等等。
在我看来,这圆弧和格子都是皮毛,有也可,无也可。这片高明之处是现在的静与下一刻的动的对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00: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新满人 于 2008-9-6 00:10 发表


您哪找这大个的山药蛋去? 这是渔船上防碰用的。叫个啥....那个啥的。


水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00: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不道 于 2008-9-6 00:15 发表
好, 我来用我的"三个筐"的鉴赏理论来评价一下摇啊摇的作品.


到底是行家,看出蛛网是主题。没看这帖之前,我把那蛛网看成是玻璃上划痕(或胶片上的划痕)。看来要换屏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00: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ofun 于 2008-9-6 00:29 发表


不老的理论高深,用词亦是“权宜之计‘,让只可意会的精神有了文字上的表达,高,实在是高!

反观问题多的辩解,有点太具体,不够搂摸。什么“两套圆弧,两套格子”,我看房顶上还有一套格子,圆弧就更多了,象墙上的99 ...


可有可无?你这也太粗线条了。我只写了主要的,其他的你加上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如果把这张照片的背景去掉,只留下两个人,而且网上有人就这么照猫画虎地照过,根本出不来这个感觉。这张照片动感只是一方面,但是由倒影和几个形状构成的虚实世界对这个构图的影响不可能忽略掉。而且,摄影师很可能就是先看上了背景,人物的出现才是偶然。不考虑这个必然,光看偶然那一块就等于忽略了作者的背景构图能力,只看他的抓拍了。实际上,HCB的抓拍比别人也高不到哪里去,他和一般抓拍人相比的强项是背景构图的功力很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01: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HCB的这句话就很能说明他的注意力首先是在哪里。

"There was a plank fence around some repairs behind the Gare Saint-Lazare train station. I happened to be peeking through a gap in the fence with my camera at the moment the man jump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6 01: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问题多 于 2008-9-6 00:46 发表

可有可无?你这也太粗线条了。我只写了主要的,其他的你加上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如果把这张照片的背景去掉,只留下两个人,而且网上有人就这么照猫画虎地照过,根本出不来这个感觉。这张照片动感只是一方面,但是由倒影和几个 ...


嘿嘿, 挖了这个坑就是专门等你来跳.

请用"概念先行"的理论, 从摄影者和观众的不同身份出发, 阐述对这副"跳跃水塘"的评价.

我先拍一砖.

从构图来说, 我觉得"跳跃水塘"显得杂乱, 整体比较失败. 没有这个飞起的人, 或者这个人是静止的, 我会更接受一些, 背景更空旷, 或者完全消失在地平线上, 我也会更接受一些, 现在这个样子就好象一副图里有两个兴奋点争夺着要发言, 当我们关注其中一个的时候就会觉得另外一个很呱噪烦人, "跳跃水塘"里的兴奋点之间没有东方艺术推崇的"和谐", 既没有作到相互衬托相辅相成, 也没有干脆留白做成一枝独秀, 观众的注意力的确是在片子上游移, 思维跳跃飘忽的人, 比如老问, 喜欢这样的片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 咳咳, 我怎么又但是了, 还是留着让老问说完我再"但是"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01: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由于突出的不够,

那个蜘蛛网没有成为鲜明的主题。如果蜘蛛网更清晰一些,是否会更好?  抓拍不容易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四海人民公摄 - 海外华人摄影爱好者网站

GMT+8, 2024-4-28 23: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